乾隆十一年,巩敬绪调任林县知县,为振地方文风,创建文峰塔,一时传为佳话。林州城西山名曰“林虑”,峰峦耸翠,壁立千仞,《地理经》中谓之“虎山”。城东山矮势缓,绵延起伏,谓之“龙山”。左右两山高低悬殊,山形相异。当地认为这种虎强龙弱之势的山形地脉,造成了城内人才难以成名成家。林州不是没有人才,而是“地利”因素缺失。巩敬绪深思熟虑后,因势利导,确定在城东龙头山顶修建石塔,名曰文峰塔,培弱抗强,补东抑西,重振“文风”。说来也怪,文峰塔建成后,从道光戊申至清光绪癸卯间的55年中,从林州这块大地上先后走出了申逢吉、刘曦、田景瀛、李诗濂、吕慎修、董应遴、李祖光、李仲鸾、逯懿、李见荃、吕慰增、张家骏等12位进士和50多名举人。文峰塔始建至今,已经260个春秋,重修至今又170余年。在此期间,它经历了多次地震和暴风骤雨的考验,仍安然无恙地傲立在龙头山巅。它的存在是前人企盼林州教育腾飞的历史物证,更是研究林州古代建筑艺术的一份宝贵史料。
乾隆十二年,巩敬绪添建林县常平仓和县署。林县署在城内德化坊街北,元季毁于兵燹,明洪武三年县丞刘彦礼创建,弘治间县丞萧成增修。今制:外为照墙大门三间,仪门三间,东西二角门、戒石坊。大堂五间,檐厦三间。大门外,西为申明亭,东为旌善亭。大门内,西为监狱,东为衙神庙,旧寅宾馆基。仪门内,东为典史宅,东西吏舍各七间。大堂西为仓房三间,迤北为仓廒十间,乾隆十二年知县巩敬绪建。大堂,万历二十二年知县谢思聪创建,名忠爱堂。二堂,康熙二年知县李赓明重修。二堂及花厅,乾隆十二年知县巩敬绪增修。
在桐柏期间,巩敬绪厘剔积弊、擿奸发伏,于土豪则痛惩之,于盗贼则力除之,于节义则旌表而鼓励之,于学校则培植而奖劝之,政绩卓越。如捐金以创奎楼、以建书院、以延山长、以修《桐柏县志》、以竖节烈坊、以刊刻邑乡贤名宦善行著作,等等事迹难以枚举,俱详桐柏志,任四载,名列“三公祠”。“三公”即:巩敬绪(乾隆十七年署任桐柏知县)、邵希曾(曾任桐柏知县)、赵沆(曾任桐柏知县)。因其三人任职期间皆“有惠政于桐士民”,百姓在书院左侧合建一长生祠堂,“每年于三公诞辰供具寿面”“除夕元宵香火供奉”,以表达对他们的爱戴与敬仰。
在中部县期间,巩敬绪兢兢业业,矢公矢慎,与前在桐柏诸县无异,由是士习民风蒸蒸日上。乾隆三十年他主持重修中部县城,保障地方安全。他所修中部县城依山而立,参差不齐,城垣周围八百六十四丈七尺,高三丈,顶厚二丈,砖垛高五尺,东门曰“固守”,西门曰“保障”,北门曰“拱辰”,南门曰“迎薰”,小南门曰“桥山览胜”,小西门曰“金明雄据”,并筑护城石堤两道。城周围四里一百三十六号,为门七。乾隆二十五年,乾隆帝遣都察院左副都御史赫庆致祭黄帝陵,巩敬绪陪祭。乾隆二十六年对黄帝陵庙的整修是清代规模最大的一次,巩敬绪亲自督修轩辕庙。他还极力整葺伏羌文昌祠,督修伏羌南沙堤,所到之地,遗泽流芳,深受百姓爱戴。后入祀伏羌乡贤祠。其诗作仅存两首,附之以窥斑见豹,以追忆先贤:
邑志告成
披简依稀手泽鲜,曾经脱稿几多年。
词归典要忝前哲,事补遗忘揭后贤。
懿行千秋馨玉版,花溪百里镜瑶编。
情深只遹新镌定,旧物光昭日月悬。
吊何烈女祠
节并朱山峻,祠前仰止深。
一朝坚烈性,千载感儒林。
古柏常青色,幽兰永馥心。
应同忠义士,萍藻以日歆。
关于林州龙头山文峰塔
在林州城东的龙头山顶,矗立着一座高约20米的7层古塔,这就是龙头山文峰塔。
此塔建于何时?为何建于此地?又为何以“文峰”命名?查阅一下林州史料,便不难找到答案。
在从明崇祯丁丑到清康熙丁未的30年间,林州先后有杨汝经、刘远芳、牛应征、阎鹤升、王辅远、牛君藩、王鼐、刘泽博8人考中了进士。也就是说,在这30年中,平均每隔三四年,就有一名林州人金榜题名。然而,自刘泽溥之后的140余年间,林州却再也没出过一个进士。这一反常现象,在当时的林州各界引发了许多猜测。
林州城西山名曰“林虑”,峰峦耸矗,壁立千仞,在《地理经》中谓之“虎山”。城东山矮势缓,绵延起伏,谓之“龙山”。左右两山高程的悬殊及山形的差异,造成了右高左低,虎强龙弱的不平衡态势。这时有人便认为,林州不是没有人才,而是因“地利”因素缺失,才造成域内人才难以成名。清乾隆11年(1746),伏羌举人巩敬绪,调任林县知县。他上任后,听信这些风水专家的意见,认为林县要想出人才,必须培弱抗强,补东抑西。经过实地考察,最终拟定在城东龙头山顶建座石塔重振“文风”。
乾隆12年,工程正式开工,数月之后,一座三层高的石塔便告完工。至道光17年(1837)夏初,时任知县袁铭泰又继而续之,将3层改建为7层,并将此塔命名为“文峰塔”。
因为这座塔建在众目睽睽的龙头山顶,所以,在后来的林州,便出现了多个版本的民间传说。其中有个故事说,龙头山原是一条青龙变的活山,不但能长高,还会昼伏夜行,如果它能喝到南关大池里的水,林县就会出一斗芝麻数量的官。有一天,一“南蛮子”路过此地,看出了其中的奥秘,便说龙头山是条恶龙变的。如不把它镇住,将后患无穷。县官信以为真,便依照“蛮人”的指点,在龙头山上建起了这座石塔,把青龙压死在了塔下。原来说林县能出一斗芝麻数量的官,结果出了一斗芝麻数量的建筑工匠。
传说终归传说,它原本就没打算承担历史责任。后来的事实证明,这个故事和林州的实际情况大相径庭。在此后的道光戊申至清光绪癸卯间的55年中,从林州这块大地上又走出了申逢吉、刘曦、田景瀛、李诗濂、吕慎修、董应遴、李祖光、李仲鸾、逯懿、李见荃、吕慰增、张家骏12位进士和50多名举人。从史料记载来看,这些成绩如实记载了一邹(邹蔚祖)二周(周百顺、周起滨)等几任知县尊师重教之功。至于“林州工匠”一说,据史料记载,远在明朝初年,林州工匠就已名扬全国了。
文峰塔始建至今,已经260个春秋,重修至今又170余年。在此期间,它经历了多次地震和暴风骤雨的考验,仍安然无恙地傲立在龙头山颠。它的存在是前人企盼林州教育腾飞的历史物证,更是研究林州古代建筑艺术的一份宝贵史料。1979年11月,此塔被公布为“林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”。